2025年3月不銹鋼價格后續(xù)走勢分析(截至2025年3月14日)
一、當前不銹鋼價格走勢回顧
截至2025年3月14日,不銹鋼價格延續(xù)了年初以來的上漲趨勢,但市場對后續(xù)走勢分歧較大。綜合多方信息,此輪價格上漲主要受以下因素驅動:
-
原材料成本支撐:鎳價受印尼鎳礦政策調整(暫停審批RKEF鎳冶煉廠)及新能源需求的帶動,價格跌幅收窄;鉻鐵因南非限電及國內工廠減停產,供應趨緊
。
-
節(jié)后需求回暖:春節(jié)后下游企業(yè)復工,疊加房地產政策利好(如“保交樓”推進、基建項目開工),短期補庫需求集中釋放
。
-
鋼廠排產策略:一季度鋼廠檢修減產,疊加印尼鎳礦審批延遲(預計3月底完成),供應端短期偏緊
。
以304不銹鋼為例,當前民營冷軋基價已從1月的12750-12800元/噸反彈至13300元/噸附近,接近二季度預期高點區(qū)間
。
二、影響后續(xù)走勢的核心因素分析
(一)原材料端:鎳、鉻價格博弈
-
鎳價震蕩中樞上移
-
供應約束:印尼鎳鐵新增產能放緩(2025年新增項目延期),鎳礦政策收緊支撐礦價
。
-
需求分化:新能源電池用鎳需求增長(如高冰鎳需求)與不銹鋼用鎳需求形成競爭,鎳價可能呈現(xiàn)結構性上漲
。
-
庫存壓力:LME和SHFE鎳庫存仍處高位(2025年2月合計超35萬噸),短期抑制漲幅
。
-
鉻鐵供需再平衡
-
南非限電及國內高鉻工廠虧損減產,供應端邊際改善,但需求端不銹鋼高排產下,價格或維持區(qū)間震蕩(7000-8500元/噸)
。
(二)供需格局:產能過剩與需求修復角力
-
供應壓力持續(xù)
-
2025年國內不銹鋼規(guī)劃新增產能1011萬噸,其中300系占比超60%,產能過剩格局難改
。
-
印尼RKAB審批完成后(預計3月底),鎳鐵及不銹鋼供應或快速釋放,壓制價格上行空間
。
-
需求端結構性分化
-
建筑領域:房地產新開工面積同比負增長(預計-15%~-25%),但竣工端因政策支持或對不銹鋼需求形成支撐(如裝飾管、電梯用鋼)
。
-
制造業(yè)升級:高端不銹鋼在新能源設備、半導體制造等領域的應用增長(預計增速超10%)
。
-
出口韌性:東南亞市場增量顯著(2024年出口增長24.3%),但需警惕歐美貿易壁壘風險
。
(三)宏觀與政策變量
-
國內政策托底
-
財政赤字率提升、綠色建材補貼等政策或拉動基建及制造業(yè)投資,間接提振不銹鋼需求
。
-
房地產政策放松(如限購取消、利率下調)若傳導至竣工端,可能帶動下半年需求反彈
。
-
國際環(huán)境擾動
-
美聯(lián)儲降息節(jié)奏放緩導致美元走強,壓制大宗商品價格;特朗普政府貿易政策或加劇出口不確定性
。
三、未來價格走勢預測
(一)分季度展望
-
2025年二季度(4-6月)
-
價格高點或現(xiàn):宏觀政策效果顯現(xiàn)(如兩會后基建項目落地)、旺季需求釋放,304不銹鋼或沖擊13600-14000元/噸區(qū)間
。
-
風險點:印尼鎳鐵供應恢復及國內鋼廠復產可能引發(fā)回調。
-
2025年三季度(7-9月)
-
供需錯配窗口:夏季淡季需求回落,但9-10月基建集中開工可能帶動價格階段性反彈(430不銹鋼或達8500元/噸)
。
-
2025年四季度(10-12月)
-
震蕩回落:高庫存壓力回歸,疊加海外需求走弱(如歐美圣誕假期后訂單減少),價格中樞或下移至12000-13000元/噸
。
(二)分品種預測
品種
|
2025年價格區(qū)間(元/噸)
|
主要驅動因素
|
304不銹鋼
|
12000-15000
|
產能過剩vs高端需求增長、鎳價波動
|
201J2冷軋
|
6500-8000
|
地產竣工支撐、低端產能競爭激烈
|
430不銹鋼
|
7000-8500
|
家電消費韌性、鉻鐵成本支撐
|
四、投資與經營建議
-
生產企業(yè)
-
優(yōu)化產品結構,向高端特種鋼(如航空航天用鋼)傾斜以提升利潤率
。
-
利用期貨工具對沖鎳、鉻價格波動風險
。
-
下游企業(yè)
-
關注9-10月旺季前備貨窗口,鎖定低價資源
。
-
探索輕量化替代材料(如鋁鎂合金)以應對成本壓力
。
-
投資者
-
短期關注二季度需求驗證,長期布局高端不銹鋼產業(yè)鏈(如新能源裝備制造商)
。
-
警惕印尼政策變化及地緣政治風險帶來的價格波動
。
五、風險提示
-
超預期供應釋放:若印尼鎳礦審批加速或國內新增產能提前投產,價格可能跌破成本線
。
-
需求復蘇不及預期:房地產竣工端若持續(xù)疲軟,將拖累整體消費增速
。
-
宏觀政策轉向:全球通脹反彈或導致貨幣政策收緊,壓制大宗商品價格
。
結論
2025年不銹鋼價格將呈現(xiàn)“寬幅震蕩、中樞緩升”格局,全年波動幅度或達20%-25%
。短期(3-4月)受成本支撐及旺季需求推動,價格仍有上行空間,但二季度末需警惕回調風險。中長期需關注產能出清進度及高端應用領域需求放量,結構性機會或大于整體行情。